你對「小農」的認知,是一廂情願的想像還是現實?「扭轉刻板印象 農業才有討論的空間」
源自: https://www.seinsights.asia/article/4075
文:廖偉如
長期以來台灣社會討論農業議題時,常會出現「小農」的詞彙,不過,究竟大農和小農的差別是什麼?
「因為規模小,所以是小農?」
「大小農真的是問題的重點嗎?」
社企流於4月10日下午在台博館舉辦「全城社企」系列活動,邀請兩位講者齊聚一堂,從自身專業及經驗進行農業的思辨,分享他們眼中不同角度的食農想像。
鬼王:扭轉刻板印象 農業才有討論的空間
「假設我們沒有把問題的現象與本質建立清楚的話,未來討論農業問題時都是打一場混仗。」台北糧食協進會的的鬼王劉志偉率先點出問題盲點,認為普羅大眾對農業的認識是錯誤的。
鬼王指出,過去人們常以二分法將台灣農民界定為大農和小農,彷彿支持小農,在道德上就有著護身符;反之,若非支持小農,則容易被貼上擁護企業與大農的標籤。鬼王表示,早期會有大農、小農的分法,是因為早期農業多為糧食作物,田地大小決定一切,但是此分法至今已不符合時代需求,農業早已脫離只有種植糧作的生產情形。
其次,他認為台灣農業收入所呈現的數據偏低,是因為台灣有67%是屬於「兼業農」,而專業農與兼業農收入狀況不同,因此在制定農業政策時,應以主事農業維生的人為準。
最後,他表示農業不該侷限於「農民」,並以種植作物需施肥噴藥、畜牧業需要獸醫為例,將種植與畜牧的第一線生產者,以及加工買賣業的第二線業者等,皆歸入農業的一環。「想像與現實是有落差的」,鬼王以實際走訪農村的經驗,顛覆民眾對於傳統農業的想像。
鬼王指出,台灣農業的問題之一,在於農村勞動力未能徹底運用,而兼業農被誤解為主要的農民,也讓農業產值因此被低估,間接導致錯誤的農業關懷與政策。面對農業現況,他認為農民應拋去對農食上的色、香、味等非規格化的主觀見解,客觀的面對農產規格問題,更加著重於技術與經營管理層面。
謝昇佑:為小生產者找到合適的位置
面對農業議題,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則認為,任何產業本來即有大小之分,大農和小農其實是相對的概念。他表示,小農的「小」,應該是在「同類作物」的比較基準下,依據農民的經營能力、所選擇的農法、規模、產值、環境條件等面向來區分。
因此談到小農,是指相對而言,在同類作物上競爭較為不利的農民。不利之因或許是規模小、經營能力弱而造成產量受限,導致其在此類作物上缺乏競爭優勢,在這些條件下來分析大農與小農,才是有意義的討論方式。
謝昇佑認為生產與加工都應被歸類於農業系統中,因此相較於小農,昇佑選擇以「小生產者」來稱呼一般所認知的「小農」,認為小生產者的特色在於靈活度高、實驗成本低,在產業上扮演創新的動力,具有突破既有模式盲點的優勢,同時小生產者的存在也提醒著我們,對主流經濟體制的反思。
謝昇佑表示,小生產者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目前主流制度的盲點,
「如果系統是公平的,不論是規模大小,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;但如果今天小生產者,無法得到好的公平對待,那表示整個社會系統設計還是有盲點的,這是必須思考與改善的。」
他認為小生產者對社會而言有其存在的價值,「我們生活中遍布各式各樣的小生產者,卻無法如日本一樣不斷有創新產品出現,」謝昇佑認為,問題是出在台灣缺乏整體性的小生產者支持系統,讓他們面臨缺乏競爭力的困境,而小生產者在經營管理能力上的缺乏,以及政府的社會福利式補救,造成某些人養成坐領政府補助的心態等,反而易造成小生產者更多的困境。
同時他認為,「並不是因為『小』就不能管理,而是要進行分級管理,不同類型適用不同的方法,這是除了品質之外,更重要的一件事。」
對此,他認為解決之道是輔導小生產者自立,重新為他們在產業鏈中找到合適的位置,並改變造成問題的社會結構,這是政府的責任,也是農食領域的社會企業面對的使命。
先走入現場 再來談解方
鬼王劉志偉與好食機的謝昇佑,兩人在實際走入農村後,由於看到的現象不盡相同,在分析問題與尋找解方上也有所不同。
劉志偉認為,唯有改變傳統認知,破除個人刻板印象與迷思,農業才有討論的空間。「對農村的認識不足,產生的政策即是錯誤的」,尤其當產銷弱勢者不斷尋求政策上的補助,自身卻不願投入相對資金,實難以讓農產品質提高。
好食機的謝昇佑則站在生產者的角度,相信之所以會有農食產業的相對弱勢,是結構性因素所造成,讓生產者立足點不一,因此若能夠創新與扶持農業的機制建立完善,改變農業上結構性的不平衡,才有機會改變農業。
身為當今農食的生產者、消費者,我們對農業的認知不應奠基於自己的想像與臆測,在接受各方思維衝擊後,更重要的是親自踏進農村,認識更為全面的農村樣貌。
就像鬼王過程中提到的,「社會對農業給予過多,雖然展現出人道主義關懷,卻沒有走入農村,觀察實際現象。」而謝昇佑亦提到「一個制度的形成是基於社會需求,然而台灣大多直接模仿國外制度,例如有機驗證,以致沒有考量到台灣農業實際的情況。」
也許拋開刻板印象,實際走入現場,並思考現況的不足,農業才有改變的空間。
核稿編輯:林冠吟、金靖恩
-
編輯室報告
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、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。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