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是一位小小小小農,為什麼怎麼飛也飛不高?】

【我是一位小小小小農,為什麼怎麼飛也飛不高?】

農訓雜誌295期,2014/9

口述/張駿極 撰文/黃重豪

 

小農夫的生活向來是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,台灣如此,國際換日線的另外一頭也是如此。每個農忙的日子,天才微微亮,一群黝黑的壯漢便跳上大卡車,成群結隊穿過墨、美邊境,來到廣闊的加州果園打理農務。到了晚上,再浩浩蕩蕩開拔回墨西哥安寢,每天如此來來回回。

 

在這樣的高效率下,加州玫瑰桃名滿天下,每年都廣銷世界各地,不但為農場主人帶來大量財富,也為美國賺飽了外匯。相比起來,台灣一座農場不過幾甲地,勞動力頂多夫妻二人加上孩子,就算豐收,也只能默默送到鄰近市場叫賣。

 

美國與台灣的農業,為什麼「競爭力」差這麼多?大農與小農,又為何命運如此不同?

 

等一下,我們好像得先確認,到底誰是「農民」?台灣很單純,農民就是老闆、老闆就是農民,他既要下田耕種、又要處理運銷。而在美國,農民指的是天天坐在辦公室裡打電腦的農場主人,還是伸手去摘桃的墨西哥人呢?

 

如果暫時先不管墨西哥人,那美國的農民的確過得蠻不錯的,他們務起農來運籌帷幄,產量、產值均十分驚人。但如果把眼光瞥向墨西哥人,就會發現他們收入低廉、工作吃重,生活條件遠不如台灣農民,只是這些悲慘待遇都不會被計入大農經濟的代價裡,因此美國農業看起來是如此蓬勃興盛。

 

農業的「產值」跟農民的「收益」……無關!

 

看到這裡,假設還是非常羨慕大農的賺錢方式,可是又不想欺負到人,可能還有一個方法,那就是規模化,以機械代替人工。

 

美國的大農場多半採粗放式耕作,粗放的意思就是人工照顧少,只管開飛機來噴藥,或開機械來收割就好。平常把作物丟著,讓它慢慢長大。

 

不過這有幾個條件,第一是僅限種植大宗穀物,如小麥、大豆等,因為這些穀物可以平平整整的插在土地上,不會擋住農機的去路。第二是一座農場只能種一種作物,否則不利於規模耕作。第三是最好使用基因改造種子,否則光是除草就除不完了。

 

以上條件皆備後,就可以把農業當成工業,大規模、標準化生產,接著提高產量、累積資本、買廣告、做品牌,最後進軍國際市場,美國就是這樣養出雄霸一方的跨國企業,並且奠定牢不可破的大農體制。

 

回到台灣,如果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前進,我們要問的是 –

有多少比例的農產品,可以超越勞力密集的宿命,走向規模生產之路?

對於必須使用大量勞力的作物,是要引進廉價農工,還是完全放棄,改由進口?

若是要轉型規模生產,我們要付出那種代價?基因改造?化學農藥/除草劑?對於耕地零散的問題,又要如何解決?能夠解決嗎?

 

其實我們不用氣餒,因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小農結構,只有美國、澳洲這種外來入侵型的政權,才會衍生成大農體制。

 

在千百年以前,人人盡是農民,耕作者其實就是土地的實質擁有者。雖然歷史上曾經有地主/佃農之分,但是這早己經在十八世紀以來的革命浪潮下,摧毀迨盡。農地面積小而零散,且分屬於不同的地主,是自然發展下的結果。只有像美國這樣的殖民社會,掠奪原住民固有棲身之所,才有可能支撐我們現今看到的大農結構。

 

集合小農之小,以成其大

 

雖然和日本甚或歐洲同為小農國家。比較起來,台灣的小農的確過得很”不好”。我所認識的農民裡,不少還要靠非農業的工作才能養活一家人。不過暫時先不看這問題的話,其實小農對全世界有至關重要的好處,這些好處又是大農體制沒有的。

 

第一是保存生物多樣性,同一品種如果被種植在不同區域,哪怕只是鄰近的村莊,都會因為溫度、濕度等差異而慢慢演化出略微不同的基因庫,進而阻隔同一種病蟲害快速蔓延,對糧食安全有非常大的保障。

 

基因差異還會衍生出風味各異的美食,並帶動觀光旅遊。舉例來說,義大利Parma地區飼養的豬種,還有曝曬豬肉的方式獨具一格,所以產出舉世聞名的Parma火腿。可是出了Parma地區,僅僅是隔壁城鎮,就再也看不到農家掛上同樣的招牌,當地人甚至會跟你說:「Parma的火腿根本不怎樣,我們才是最好吃的!」法國、西班牙也是如此,每過一座山谷,都可以吃到風味不同的番茄、橄欖等,每個村落還會以自己的農產品自豪。

 

可見,愈在地、愈國際!台灣有沒有辦法同樣以小搏大呢?譬如都是米粉,桃園人有沒有信心用另一個米種來做,苗栗人有沒有辦法發明另一種曝曬方式,然後跟新竹米粉一較高下?如果成真,日子久了,說不定就有國內外觀光客展開米粉之旅,一路從桃園吃到苗栗,體驗截然不同的客家風味。

 

第二,小農結構可以縮短食物運輸里程,降低碳排放。想想我們的生活,一天當中搬動最多的日用品是什麼?不是電器,不是家具,而是食物。

 

假設我們買了一台50公斤的冰箱,使用十年,換算起來相當於一年搬了5公斤。而一個人一天約吃2到3公斤的食物,一年就要搬運700多公斤,如果糧食又是進口的,那排碳量就更嚇人了!

 

食物的運輸成本如此之高,未來只要石油價格漲10倍,跨國食物貿易一定會中斷,因為沒人付得起如此高昂的價格。反過來,如果我們想要回歸糧食在地生產、在地消費,那也只有小農體制才能做到了。

 

最後,小規模、混種、輪作才能支持有機耕作或永續農業,因為不同物種雜處可以形成一物剋一物的生態平衡,此時天敵會主動幫農人除蟲,人類發明的農藥化肥就可以擱在一邊了。反之,大型農場全部種同一品種,如果不事先投藥,根本無法控制潛藏的病蟲害。

 

小農的好處太多了,唯一的壞處就是不好賣!不過他們收入微薄完全不是因為沒品牌、沒競爭力、沒國際化,而是來自不公平的產銷結構,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,應該是重建一個合理對待農民的銷售管道。

 

目前有一些政策如自由貿易、農產加值、植物工廠等,其實沒有解決小農的問題,反而強迫小農轉大農。當然,由小變大不是壞事,但這個大不應該是個別的大,而是很多很多小農集合起來,成為很巨大、很豐富、很多元的農產市場。至於要怎麼做,我們留待下兩期分曉!

 

 

【厚生別人說】小農的美麗與哀愁~~

【厚生別人說】小農的美麗與哀愁~~

【厚生別人說】小農的美麗與哀愁~~

Submit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