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農當面解說 民眾一試成主顧
為照顧小農,各地方政府紛紛推動農民市集,除了提供在地小農、青農通過有機認證的蔬果、花卉外,並由小農直接面對面與消費者接觸、溝通,說明創業與有機理念,達成超市、量販店沒有的「互動感」,不少消費者「一試成主顧」,甚至還與小農成了好朋友。
北市著名的希望廣場、圓山花博農民市集各超過百家攤位,北市產發局農發科表示,花博農民市集大多為外縣市農民前來擺攤,除直接銷售農產品外,更希望能與餐廳等單位接觸,獲得有大宗採買機會與增加曝光度。
北市產發局也輔導零星小農市集走進社區,例如北投復興公園由在地農友擺攤,除節省運輸成本,也能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。張太太笑說,因為常來買菜,從農友身上學到不少有機知識,還因此成了「麻吉」。
桃園近年由農會產銷班、返鄉青農、小農種植的蔬果,越來越受民眾喜愛,不少人不去菜市場買菜,而是透過青農或小農創辦的臉書粉絲團直接訂購;桃園國道2號橋下與介壽路口東側半年前開辦每周1至2次的農創市集,成為當地農友直銷管道,達成超市、量販店沒有的「互動感」,固定客人越來越多,不僅蔬果獲消費者青睞,未添加防腐劑的果醬、果醋等加工品也頗受好評。 台中市2010年起設置好農市集,迄今共8處,小農透過市集獲得固定客源外,營業額也持續穩定成長,對市府政策相當肯定。
高雄小農2007年合組的「微風市集」是全台第1個由農民合組的社團法人協會,從原本1個據點擴至4個,定期周六、日於鳳山婦幼館、新客家文化園區、蓮池潭物產館、大統百貨和平店開市,已成頗負盛名的農夫市集。
高雄市農業局2015年起也在農十六特區神農路段封路舉辦「神農市集」,邀雲林至屏東農民團體與小農擺攤,參與農戶從60攤成長至80攤仍供不應求,每周約上萬人次進場採購,每場次銷售額皆破百萬元。
(中國時報)
近期迴響